消费者之所以选择在双11大促时扎堆剁手,图什么?不就是物美价廉,性价比高吗。为此,有些人甚至在一整年中都不怎么买东西,就等着双11集中入手。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双11先涨价再降价的促销套路越来越多,本来省钱的节日,到头来却要花比平常更多的钱。很多消费者对此非常不满,纷纷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被套路的经历。今年也不例外,双11预售刚刚开启,就有网友反馈自己计划入手的一款手机双11价格比平时还要高。
一、多款自营手机被曝光“先涨再降”
近日,来自山东的一位网友爆料,自己原本打算在双11入手一款OPPO新手机,为此早早将心仪的手机加入了购物车,没想到手机价格一天一个样。
从网友提供的截图可以看到,10月16日,该款手机售价为2099元;10月18日的价格为2069元,降了30元,该网友暗自庆幸,准备再等几天;没想到仅仅过了一天,也就是19日,价格竟然涨到了2469元;等到10月24日双11预售开启这天,价格又降到了2299元,虽然比前几天的价格要便宜一点,但比历史最低价仍然是贵了230元。
无独有偶,一位计划购买华为手机的网友也遇到了同样的营销套路。
这位网友看中的手机在10月18日售价为6999元;到了10月21日,价格变为7099元,涨了100元;让他更吃惊的是,到了双11预售当日,手机价格居然变为7299元,又涨了200元。
而雀仔亲测结果显示,大部分商品,尤其是消费者双11看重的手机、家电、电脑等大件商品,确实给出了年度最低价,但也的确有部分商家违规操作,商品价格不降反升。
原以为双11能抢到便宜,没想到却多花了冤枉钱。这两位网友的经历,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相关话题阅读量高达2.8亿。
其实,这类打着双11促销的幌子“先涨价再降价”或者“虚构商品价格”的现象并不少见。
去年双11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在10月20日至11月12日共计24天监测期内,有关“价格争议”的负面信息高达919382条。
不少准备付尾款的消费者发现叠加各种优惠后,预售价格可能并非最优惠。其中,“匡威、斐乐、欧莱雅预付定金消费者反而多花钱”成为这类问题的经典案例,被中消协点名批评。
二、商家玩套路无异于“玩火自焚”
近年来,双11促销规则越来越复杂,促销套路越来越多,是消费者的普遍感受,购物节所产生的争议也与日俱增。
为规范促销经营行为,切实维护“双11”期间网络交易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监管部门曾多次出台措施规范互联网平台的促销活动。
去年双11前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向全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下发了《关于规范“双十一”网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明确指出:要提高促销行为的公开化和透明度,禁止采取“先提价后打折”、虚构原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违法方式开展促销。
另外,《价格法》也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然而,在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以及市场监管部门的约谈提醒之下,双11的促销套路为何还屡禁不止呢?归根结底,还是有商家存在侥幸心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铤而走险。
不过,在互联网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各种比价网站、比价工具让商品价格一目了然,外加各路网友和媒体的盯梢,商家在大促期间玩营销套路无异于玩火自焚。尤其是一些大件商品,这类商品多是消费者关注已久,就等双11下单,对其价格变动可谓是一清二楚,甚至会截图留存。
如此一来,消费者证据确凿,商家一旦被曝光,自然会被群起而攻之。再者,商家先涨价后降价,以制造降价假象,是典型的不诚信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还可能构成欺诈。专家指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消费者可要求三倍赔偿。
三、雀仔有话说
每年的双11原本是消费者翘首以盼的购物狂欢节,毕竟“平台补贴”、“历史最低价”、“限时抢购”、“满减”、“买一送N”等宣传词,给消费者形成“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预期。
但是部分商家的“小动作”,让双11的优惠促销变成了“营销口号”,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戕害了电商行业健康的市场生态。
所以,平台方不能坐视不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彻底打消商家的侥幸心理。